当前位置:首页 > 近视知识 > 正文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网络

2021-07-08 17:28:36近视知识1

  ◆ 吕胜松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 054000 地理分为三大模块,即区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三大模块分别是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和特殊的教学环境中完成的。不同的教学阶段是指:区域地理是在初中并且中考不考的情况下完成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在高一不分文理科应付会考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仅基础知识薄弱,并且学到的知识也是孤立的。而高考考查的内容是以区域地理为载体来考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这一考查目的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对学科内知识进行整合,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尤其是第一轮复习要在短短的4、5个月内把初、高中地理八本书系统地复习一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并且要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在切入点找到知识间的联系,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习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考查对生活、生产有用的知识,对地理知识来说就是能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对区域定位,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明白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
  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这既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是考纲指向。 地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地方的原理(知识),所以,首先出现的是不同形式的空间图,这就需要对空间图准确定位。当然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经纬网法、轮廓形状法、主要地理事物法等等。
   通过定位可进一步确定它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位置再联系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确定该地的气候类型。但是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洋流等,所以除位置以外还需要结合其它因素确定气候类型。然后在气候和地形的基础上分析当地的水文、土壤和植被情况。
  这时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特征基本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形成了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们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目的就是为了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由于人类生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所以先出现了农业。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就会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教师可以例举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而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服务于社会。 学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加以分析,最终就会想到这里应发展种植业,农产品是小麦。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就会出现剩余。
  人们就会想到农产品的深加工,所以这里就出现了方便面厂、蛋糕厂等各种食品加工厂。这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思维得到了发散。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说明这些工厂的原料是来自农产品,主要是轻工业。 那么我们这里还有没有其它工厂?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钢铁厂、拖拉机厂、制钉厂、标准件厂等很多工厂。
   学生回答:这里有煤、有铁矿。 学生就可以分析这里的区位因素: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交通便利等。 最后教师总结矿产资源和农产品可以决定当地传统的工业部门。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和工业的发展会形成城市,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经济的发展过程。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环境问题。
   例如农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生态破坏,工业发展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城市的不合理发展会出现城市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要治理,也就是国土整治,最终是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便体现了学有所用,提高了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附:三大模块知识体系 教学思路:了解教材、了解考纲、了解学生——教师以“导”为主,引导、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网络——使学生学会、会学、会用知识,提升能力。
   通过这个简单的知识网络,把地理三大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成绩,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体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会用知识。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