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眼科普 > 正文内容

教育活动设计有几部分?

2022-02-14 20:32:20护眼科普1

  1.三维目标一定要分开表述吗?

新课改提出教学应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教学对学生“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影响,是对课改前期过分注重“双基”教学的一次纠偏。
  

但在这种观念主导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就笔者所见,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在一些教学设计的规定中,严格要求教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表述为三个部分,在这种表述中,遇到一些具体的困难:

一是有些主题活动目标分三个部分表述后,长达千余字,冗长的目标根本难以记住,导致教学行为的散乱,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到底指向哪里并不清晰,这样的课堂很难高效。
  

二是在目标设计时,老师常遇到难以将某一个目标分割进三维中某一维的情况。

三是由于目标三个维度表述的分割,导致贴标签式的教学,比如“A教学环节为了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B教学环节为了完成过程与方法目标,C教学环节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导致教学行为的繁杂和重叠。
  

四是三维目标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均等存在的,一个具体的教学行为可能会以三维目标中某一维度为主,而以其它维度为铺。

其实,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同一教学行为引发的,而不是三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引起的三种不同的结果,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在进行某一个教学行为时,必须同时考虑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不相关的目标。
  比如在实验观察研究中,科学、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与学生学习的实验观察的能力,学习科学、严谨的观察方法是不可分的,同时,它又是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达成的。

因此,三维目标是指目标的三个维度,而非三个目标。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在制定时不宜分三个部分,多条列出。
  

2。为什么在目标设计中有,教学行为中却没有

教学的流程设计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着核心目标展开的,经由教学流程,逐步达成或接近目标,是将学生的进步与具体目标相联系的过程。

比如,在主题活动设计的目标中有“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很难找到具体教学环节对目标的达成的支持。
  过程设计因为目标的虚幻而显得飘乎不定,随意性大,教学各环节之间没有明确的逻辑纽结,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逻辑判断跟进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被教师安排、牵制比较厉害,孩子们对做什么、最终达成什么目标并不了解。

经历了是否一定就有收获呢? “生成”是否也存在效度问题,那么,如何判断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呢?仍需要回到目标,目标仍是判断教学“生成”是否有效的依据。
  因此,“做了,经历了,不一定就是好了、有效了。”

为了让活动过程更有效,不妨在教学设计完成后,用教学目标审视各教学环节,多问几个“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环节和目标有什么关系,这个环节和上面及下面的教学环节间是什么关系”,在自我审视的基础上进行目标设计和流程设计的双向调整。
  在课程预设阶段,以目标为方向的逻辑清理,能够为课程的有效推进提供保障。

3。教学目标设计是复杂些好还是简单些好?

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越简单、越简短越好呢?笔者认为,这不是单一的复杂和简单问题。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为时较长的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一个主题活动又包含了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又包含有不同的教学活动。
  因此,在目标表述时,宜用结构化的思考方式。

整个主题设计中,首先简明表述涵盖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终点目标,终点目标的设计可以主题活动中主要的任务序列为主,以学生知能水平、学段目标、资源状况、教学情境等为依据。
  

在设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时,再将终点目标“使能”化,即将终点目标进行具体化、情境化、个性化的过程,将使能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环节相对应,尽可能与终点目标保持一致。

比如三年级《生日怎么过》主题活动教学目标设计,在历时近一个月的活动中,都是一共列出了四项终点目标,这四项终点目标基本按活动任务顺序排列,在分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才对每项终点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可测、可行的使能目标。
  

在复杂和简单之间,进行结构化的思考与表述。核心及终极目标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宜集中、简单,在分解活动阶段时,再进行“使能目标”“过程性目标”的细致设计。

当然,这些目标是都写在主题活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中,还是只在主题活动下呈现出终点目标——总目标,然后在各个阶段呈现出阶段性目标——使能目标,可依据教师的书写习惯和学校的书写要求而定。
  

4。教学目标只要教师知道就行了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性为己任。但在一些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对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十分失望。为什么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得那么被动?主要是因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教师一手安排,学生按教师的步骤一步步展开的活动。
  如果学生了解活动的目标,明白为什么要做,明白终点目标是什么,那么学生从正面思考和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自主调整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教学目标的制订者虽然是教师,但学生仍是主体,因为目标设计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并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状况为目标达成度测评的依据,主语是学生,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因此,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隐性或显性的参与)并了解本主题活动的终点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学生了解了主题活动的目标,明白教学过程的方向,与教师达成了学习契约,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主性才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以什么方式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方法是多样的,比如,在活动前,将主题活动的终点目标与学生协商后贴在黑板或墙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导航作用。
  也可以在每节课前,让孩子们明白,最终要达成的目的等。

目标并非仅仅是把持在教师手上的法器,只有在目标师生共知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主动合作者。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117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