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护眼 > 正文内容

哪位诗人考取近视手术(哪位诗人没考取近视)

2023-06-03 10:24:46公益护眼1

1. 哪位诗人没考取近视

其一,李白。中国古代李白的诗歌无疑代表了唐诗的新成就。“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是如此景仰李白,可惜李白未曾通过科举考试来弄个一官半职,据说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而当时的社会是重农轻商的,因此李白只希望别人的举荐,做梦想成为帝王师,走韩朝宗、玉真公主的门子,可惜仕途无捷径,皇帝虽然也认可了李白,不过是让他做了待诏翰林,类似于御用文人之类拍马屁的闲职,李白看不惯,最后只好过一种貌似无拘无束的生活,其实内心还是非常的抑郁。

其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是古代和李白比肩的诗人,和李白一起并成为双子星座。他也是唐朝宰相杜审言的孙子,可惜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再加上恰逢奸相李林甫等弄权,当时李林甫说野无遗贤,居然那一年没有招取一个进士。不过杜甫那一颗为了江山社稷的心从来没有堕落,跟随着大唐皇帝九死一生,心里一直想着报效祖国。

其三,贾岛。贾岛早年也是屡试不中的。贾岛多次赴考,都名落孙山,有一次竟因“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不仅被黜落,而且还被扣上“考场十恶”的罪名,就是多次考试都考不中的笨蛋。更使他悲伤的是,他的好友孟郊于元和九年突发急病而死。至长庆四年,韩愈又病逝。而此时之贾岛却依然是一介白衣。直到贾岛垂老之年,贾岛才出任长江县主簿。开成五年,贾岛三年考满,迁任普州司仓参军。会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贾岛就染疾卒于任上。

其四,李贺。李贺是中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呕心沥血的故事就与他有关,可见他用心学习是如何的刻苦。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重视科举出身,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其五,孟浩然。孟浩然是唐朝田园诗人,可以与王维比肩,只可惜虽然饱读诗书,却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其六,张继。张继是唐朝诗人,不过作诗并不多,其成名作还是作于落第期间。当时月落乌啼,寒山寺外钟声袅袅,诗人夜不能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便成了千古佳作,当然其后也写了不少诗作,无疑这一首名留后世。

2. 哪位诗人没有考上近视

1.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唐代:鱼玄机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2.鹤冲天·黄金榜上 宋代: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3.及第后作 唐代:袁皓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蓬瀛乍接神仙侣, 江海回思耕钓人。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 升平时节逢公道,不觉龙门是嶮津。

4.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唐代:豆卢复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5.长安落第 唐代:钱起 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3. 哪位诗人没有考取功名

一提起“陶渊明”三个字,闲居、饮酒、赋诗、赏菊等概念就会自然地出现,从而出现了一本本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书中的结论──不好仕途,厌恶功名,归隐脱尘……随之起于脑海之中。从陶渊明问题专家到一般的文学史家,在他们的著作中基本上都是如此阐释的。陶渊明对待“功名”的态度究竟如何呢?他为什么要弃官归田?这一系列问题似乎解决了,但实际上颇有重议之必要。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这是一个黑暗动荡的年代,争名夺利、勾心斗角的现象充斥着官场,对陶渊明影响最强烈的就是当时的社会政治。陶渊明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也没有摆脱当时社会的正统观念的风气的影响。这固然是阶级出身、历史条件和社会地位制约的结果。但是,我们今天在研究它的过程中,决不应当只视其面,无视其中,为树其名而不郑重地下一番苦功。

陶渊明慕前人之贤名是不可否认的,无视这一点,甚或歪曲美化之,都会使一个具有进步倾向但又显得很不协调的古代诗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对前代之“贤者”,如商后之伯夷、叔齐,秦后之邵平,西汉张挚、东汉扬仑等等,大加赞赏,并常将其自比。这说明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很不满,从而因自己这样的贤者不被重用而怀愤。那么,这与当时的功名观又怎能割裂开来呢?

于是,“贤者处世,天下有道则至,无道则隐”(萧统《陶渊明传》)的思想占据了他的灵魂。尽管如此,他也未完全与世隔绝,实际上无法也不可能不问世事,“归隐”的本身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也就谈不上不关心深隐于诗人心中的“功名”之道了。陶渊明虽然最终也归隐了,但他对政治也无时不关心。动乱的现实使他很痛苦、难过:“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这怎能说他再也不想参与政事了呢?在儒道之学成为正统观念的时代,这种思想又怎能与“功名”相背相绝呢?另一方面,归隐在封建社会文人心目中,是一种清高不混的道路,只有才高德重的人才避世于隐,因此,这也是一种贤名。正因为这种贤名的作用,不知有多少在官场上受排挤的人走上了这条路。然而,这种清高在很大程度上是虚伪的,他们的目的是要走“终南捷径”,以求天子的注意,下“紫泥书”,受举展才,夺取功名。这样的例子相当多,其中自然包括许多进步的诗人在内。陶渊明当然也如此。他在《饮酒二十首》中有这样的诗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转声悲。”这能仅仅理解成是对“栖栖失群鸟”的感叹吗?不是,这无疑是对自己独处村野,年老动荡,一生潦倒的感怀。

4. 哪位诗人没考取过近视

胡应麟自幼善于吟诗作,是周围人称赞的“小神童”,但他的考试运却一直没有那么好,二十六岁时才中举,之后的进士考试更是多年屡试不中。

虽然一生没做过官,但他的才气并没有被淹没。有人第一次见到胡应麟的作品,便“狂叫击节,期他日必有闻于世”;有人把他当作上等宾客来接待;就连平日里以才气自居的学者见过他,也要高兴地送给他许多诗,以结交胡应麟为乐。

其中最有名的,要属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王世贞比胡应麟年长二十多岁,他十分欣赏胡应麟的才华,不仅高度称赞他“诗必大家,文必名家”,后来更是直言要让他来当自己的接班人,“后我而作者,其在此子矣夫!”

5. 哪位诗人没有考进

1、屈原

屈原屡遭流放,壮志未酬,魂尽汨罗。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不懂得拉帮结伙,阿谀奉承更不会左右逢源,察言观色,最后对楚怀王失望至极,最终选择一死明志,以示忠心。

其代表作《离骚》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有“存君兴国”之志,又有治国理乱之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胸怀“美政”理想,企图改善楚国的处境,振国兴邦。但却为黑暗势力所围困,从而引发出悲剧性的冲突。

2、李白

李白有着孤傲狂放,恃才傲物的性格。他才华横溢,却只是唐玄宗的待诏翰林,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所作之诗也仅供权贵娱乐。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雄伟大志却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他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

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长安门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3、罗隐

在罗隐的诗歌专著《罗隐集》《甲已集》中,关于“落榜”“科场”不下几十首。他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但是考了十多次都没有考上。

在黄巢起义后,他为了躲避战乱隐居了。直到五十五岁的那年他才终于完成了当官的梦想。他恃才傲物,便用文章去讽刺现实,讽刺社会,写下了许多名篇。

4、李商隐

李商隐在《贾生》中写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全诗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

5、苏轼

苏轼身世飘零,怀才不遇,一首《水龙吟》饱含对自己身世飘零,抑郁不得志之情。《水龙吟》中苏轼通过对杨花无人怜惜而凋落的凄惨景色以及美人梦遇爱郎的相思之情的描写,衬托出了自己当时那饱受官场打击而苦闷的心境。以及对亲人无比的思念之情。

可以说,写杨花和亲人就像写自己一般,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令人在为杨花坠落而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那可比杨花的现状,并为之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与同情。

6. 哪个诗人没有考进士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

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

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

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政治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7. 哪个诗人没有考取近视

事实上李白和杜甫均参加了科举考试。

科举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科举,含常举、制举两类。常举,也叫岁考,主要分明经科、进士科考试;制举是天子立个名目,在官员的推荐下,自召非常之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征召。

先说李白

据《登科记》记载:天宝元年,“九月庚申,御花萼楼试文武举人,命有司供食。十月,应文词秀逸举人崔明允等二十人,儒学博通刘毖等八人,军谋越众令狐朝等七人并科目,各依资授官。”补正曰:“岑参《宿关西客舍寄东山岩许二山人诗》云‘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征。’是此年有道举。”(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登科记考补正》卷九)如果此年道举的时间确为七月初三日,而“黄鸡啄黍秋正肥”时李白尚在山东徂徕山家中,是断然无法赶上的。九月庚申的文武举人试又与李白不符。十月,崔明允等二十人的应文词秀逸试,然所有史料只言及崔明允一人,估计此二十人名单早已圈定,恐李白也不在其列。

按上文关于召见时间分析,因李白误了道举时间,抵京时正遇唐玄宗试毕文词秀逸科,李白便于太清宫找到贺知章,委托其言于唐玄宗,申请补试文词秀逸一科。因属非正式的补试,或许仅仅就当世时务做了一些问答,玄宗称赏,便诏供奉翰林。

再说杜甫

天宝六载(747)正月戊子,南郊礼毕。大赦天下。制曰:“选贤推能,尝虑不广。三府之辟,则惟采于大名;四科之荐,盖不通于小学。今承平日久,仕进多端,必欲远贲弓旌,载空岩穴,片善必录,末技无遗。天下诸色人中,通明一艺已上,各任荐举。仍委所在郡县长官,精加试练,灼然超绝流辈,远近所推者,具名送省。仍委尚书及左右丞诸司,委御史中丞更加对试。务取名实相副者,一时奏闻。”(《册府元龟》)这是科举中的制举,据说那年杜甫也曾被地方举荐,也去了长安城参加了考试,由于相国李林甫的奸诈私心,在皇帝面前谎称“野无遗贤”,便打发了杜甫他们。

估计这一次让杜甫受了不小的刺激,天宝十载(751)(《新唐书》记十三载,误)再次应“上书拜官”之举。给皇帝献上了三篇赋,“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8. 哪位诗人没考取进士?

只要提起江南四大才子这几个字,我们都会想到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我们通过一些艺术作品中知道唐伯虎诗画双绝,身边伴有八位娇妻,依然去华府扮作下人,窃玉偷香。

那怕现代唐伯虎的画作倍受人追崇,一副《庐山观瀑图》曾经以3亿美元起拍,经过120轮叫价,最终以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亿元)的天价成交。

别人笑我太痴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看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如此有才华的唐伯虎为何没有考中状元呢?

唐伯虎为何没有考中状元

唐寅字伯虎乃是明朝时期江南著名才子,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斌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

不能说唐伯虎没有考中状元,只是考中之后又被免除了状元之名,这件事要与两个人有关,一位是当时的主考官程敏政,一位是另一位才子徐经。

当年唐伯虎与徐经都是当时有名的才子,我们都知道古代考生一般在考试之前都会得到消息,谁是此届科举的主考官,当然两人并无意外也是知道的。

当他们知道主考官是才高八斗的程敏政和李东阳的时候,两人都是回心一笑,因为两人才子都是有名的才学之人,名声在外,唐伯虎和徐经两人以文会友自然成为了莫逆之交。

当时的主考官程敏政和李东阳也是才高八斗之人,在看到两张试卷写的让人流连忘返,文笔精彩绝伦。

程敏政知道这次考生之中有唐伯虎和徐经两位才子,在看这两张试卷之时被考生的文采所吸引,脱口而出说出这两张试卷一定是唐伯虎和徐泾之作。

我们要知道当时试卷都是糊名的不存在能看到考生姓名,程敏政说出此话无非是因为知道两人的才学,才说这两张试卷乃是唐伯虎和徐经的佳作。

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快这句话流传出去,加上唐伯虎和徐经两位才子高调的行事作风,认为状元必定在两人之中产生,当然最后结果也是唐伯虎为状元,徐经屈居第二。

放榜之日就是各位考生喜愁之时,看到状元真如两人之前说的一样,自然很多考生心生怨恨,满街流言蜚语加上两人的高调,主考官的指名点姓,于是乎,有人就在朝堂上弹劾程敏政在科举上徇私舞弊。

皇帝知道此事之后,大为震怒决定让百官复查此次考生试卷,百官也许为了是为了平息皇帝的怒气也好,也许是为了消除大街上的流言蜚语也罢。最后百官在复查试卷时,唐伯虎和许经的试卷只能被无情的淘汰,并未选中。

百官都是为官多年,自然是官场老手,虽然试卷是糊名,根据文采高低也能知道那两张试卷是唐伯虎和徐经所作,排除文采非凡的即可。

后来经过细察此事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此次科举有徇私舞弊之举,最后以两位才子与程敏政有深交为由免去两人的功名,削除仕籍,发配原籍充当县衙小吏使用。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程敏政被降职,徐经回到家乡碌碌不得志,死前告诫后人永世不得为官,因为徐经看到了官员之间的黑暗。

唐伯虎也是消极对待生活,诗文终其一生,唐伯虎不但看到了官场的黑暗还看到了人心,正如唐伯虎诗句那样无花无酒锄作田,昏昏碌碌的度过平凡的一生。

两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却因为自己行事不妥留下把柄,为奸人所害,百官之中竟然无一人刚正不阿,为其鸣冤。

9. 哪位诗人没有考取过近视

答:文天祥是1257年考中状元。文天祥生于1236年卒于1283年。初名云孙,字宋端,又字履善,道号浮修道人,文山。江西吉安市青原区福田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陸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未三杰”。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196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