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眼培训 > 正文内容

近视这个字的来历(近视眼的历史)

2023-06-13 23:11:28护眼培训1

1. 近视眼的历史

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西方国家,眼镜的最早出现是在13世纪末叶。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另外,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还载有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说及小字的记载。   

2. 近视眼的历史来源

  眼镜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然而迄今尚未有人考证出眼镜究竟是何人发明、又是何人首先配戴的。

  最早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尼尼书遗址发现的。它是用水晶石制作的,直径1.5英寸,焦距4.5英寸。由此可以知道古巴比伦人和吉亚洲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宝石具有放大作用。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古希伯来人以及古埃及人都不知道使用眼镜。

  眼镜可能是在13世纪末期在中国和欧洲同时出现的。马可·波罗大约在1260年记载:“中国的老年人看小字时戴着眼镜。”14世纪曾有记载说中国的一个绅士用一匹马换了一副眼镜。

  中国古老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镜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动物——乌龟的壳做的,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眼镜在13世纪由两位意大利医生传入欧洲,直到14世纪中叶才被广泛使用。当初欧洲人也把眼镜看做区分人们身份高低的装饰品.

  欧洲早期的眼镜是由各种宝石做的单一的放大镜,使用时拿在手里,就像现在人们读书时用的放大镜。16世纪初,供近视眼镜用的凹透镜才问世。

  最初,眼镜是架在鼻子上的,造成了使用者呼吸困难。后来发明了眼镜架,或用皮条把眼镜系在头上,这才解决了呼吸困难问题。到1784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才算完善起来。

3. 近视的历史和现状

历史上书生职业大多近视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是近视,曾经写了一首诗《眼暗》。主要描述了自己深受近视折磨,看来我们古代的文人墨客也逃不过近视。

欧阳修也是近视眼,在《读书》中自嘲:“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4. 近视眼历史人物

不能确定因为历史上并没有相关的记录,杜甫的近视情况无法证实。虽然无法确定杜甫是否近视,但我们可以推测古人的生活条件和阅读环境可能会对他们的视力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当代人来说,科学、合理地保护眼睛很重要,例如正确使用电子设备,提高阅读距离等等。

5. 近视眼的历史名人

第一:最早的关于近视的记录。宋代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在政府数年,每进文字,亦如常人,不以为异。贵人真自有相也。”《汉语大词典》以此为最早的例证。

第二:近视同样给当时的人带来很多生活的不便。

宋代文莹《玉壶清话》-卷四记载:“孙汉公……为右司谏,以弹奏竦望,疏议刚鲠。知制诰,掌三班。素近视,每上殿进札子,多宿诵精熟,以合奏牍。忽一日,飘牍委地四散,俯拾零乱倒错,合奏不同,上颇讶之。俄而仓皇失措,坠笏于地。有司以失仪请劾,上释而不问。因感恙,抱病乞分务西雒。不允,遣太医诊视,令加针灸。公性禀素刚,对太医曰:禀父母完肤,自失护养,致生疾疹,反以针艾破之况生死有数,苟攻之不愈,吾岂甘为强死鬼耶?遂不起。”因为近视失态,以至于惶恐染病最后一命呜呼。

明清时期,近视眼镜传到了中国,给视力不好的人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明清官场见上司时不能戴眼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记载一个官吏因近视而慢待了上司:”却恰好是本省抚台。这位抚台,果然是少年科第,果然是上条陈上红了的,果然是到了山西任上,便尽情张致。第一件说是禁烟,却自他到任之后,吃鸦片烟的人格外多些。这天忽然高兴,出来私行察访,遇了这王伯述,当面抢白了一顿,好生没趣!且慢,这句话近乎荒唐,他两个,一个是上司,一个是下属,虽不是常常见面,然而回起公事来,见面的时候也不少,难道彼此不认得的么?谁知王伯述是个大近视的人,除了眼镜,三尺之外,便仅辨颜色的了。官场的臭规矩,见了上司是不能戴眼镜的,所以伯述虽见过抚台,却是当面不认得。那抚台却认得他,故意试试他的,谁知试出了这一大段好议论,心中好生着恼!一心只想参了他的功名,却寻不出他的短处来,便要吹毛求疵,也无处可求;若是轻轻放过,却又咽不下这口恶气,就和他无事生出事来。”

第三:近视眼的人在古代也常被嘲笑。 清代游戏主人的《笑林广记》记载了很多此类嘲笑近视眼的笑话。

1、 一近视出门,见街头牛屎一大堆,认为路人遗下的盒子。随用双手去捧,见其烂湿,乃叹曰:“好个盒子,只可惜漆水未干。”

2、一近视迷路,见道傍石上栖歇一鸦,疑是人也,遂再三洁之。少顷,鸦飞去,其人曰:“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去了,我也不对你说!”

3、 一乡人携鹅入市,近视见之,以为卖布者,连呼“买布”。乡人不应,急上前勒住鹅尾,逼而视之。鹅忽撤屎,适喷其面。近视怒曰:“不卖就罢,值得这等发急就噀起人来!”

4、近视者赴宴,对席一胡子吃火朱柿,即起别主人曰:”路远告辞。”主曰:“天色甚早。”答云:“恐天下雨,那边乌云接日头哩。”

5、 近视者拜客,主人留坐待茶。茶果吃完,视茶内鼻影,以为橄榄也,捞摸不已。久之忿极,辄用指撮起,尽力一咬,指破血出。近视乃仔细认之,曰:“啐!我只道是橄榄,却原来是一个红枣。”

6、一乡人挑粪经过,近视唤曰:“拿虾酱来。”乡人不知,急挑而走。近视赶上,将手握粪一把,于鼻上闻之,乃骂道:“臭已臭了,什么奇货,还要这等行情!”

7、近视者行路,见蚂蚁摆阵,疏密成行,疑是一物,因掬而取之。撮之不起,乃叹息曰:“可惜一条好线,毁烂得蹙蹙断了。

8、一耗鼠在阴沟内钻出,近视者倪视良久,曰:“咦!一个穿貂裘的大老官。”鼠见人随缩入。少刻,又一大龟从洞内扒出,近视曰:“你行穿貂袄的主儿才得进去,又差出个披甲兵儿来了。”

最后一则估计是赵本山所演小品的原型。

第四:古代读书人的近视眼估计不少。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讥讽类记载:”国人之目多近视,文儒尤多,誉之者谓为伏案功深之证。亦实以案为平面,朝夕俯观,头低背伛而有以养成之,非若西人所用之案为斜面,可端坐读书,目与案之距离为均等也。金奇中亦近视,一日赴宴,座客戴叆叇者十八人,皆当世之号称第一流而与奇中有同病者也。奇中与十八人皆雅故,酒阑,奇中笑而言曰:‘国人方以无远虑有近忧为世所诟病,而吾辈且皆近视,仅具咫尺之目光,将若何?’

确切说应该是古代人近视的没有现在的多,古人不乏近视之人,在古人文献中多有记载,但近代人与现在人近视应比古人多,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古人以田间劳作为主,昼伏夜出,眼睛有充分的调节机会,而现代人随电子产品的大量上市与应用,近视的发生率很高。二是古代人对近视的认识不够,诊疗水平亦不如现在先进,好多近视者没有被认识到。三是从进化的角度讲,古代人更接近古猿人,而现代人随着人类的进化,视力逐步退化。四是现代环境污染对影响,古代人基本上生活在原生态与次生态环境中,污染少至没有,而现代环境污染对眼睛的影响,造成近视的发生率高。

6. 近视眼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何应钦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一级上将,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字敬之,贵州兴义人。出生在贵州兴义市泥凼镇,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在黔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军参谋长等职。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时,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旋即辞职。后去台湾。

刘显世

刘显世,号如周(如舟),字经颐,清同治九年农历四月初八日(1870年5月8日)生于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祖籍湖南邵阳板桥。

早年曾参加镇压广西会党起义,民国成立后,任贵州护军使1916年1月27日宣布贵州独立,自任都督、督军兼省长。后曾参加孙中山护法运动任川滇黔三省护国联军副总司令,但不久又与北洋直系军阀言和。后因军阀派系之争1925年1月隐退。1927年10月14日病逝。

袁祖铭

袁祖铭(1889-1927),号鼎卿,晚清贵州省兴义府安龙县龙广镇五台人,个高体壮,肤白而近视,喜留金黄八字胡,有“银面金须将军”之雅号。官至贵州省省长、五省联军总司令、北伐军左翼总指挥、晋陆军上将,为贵州继刘显世后的显赫军阀。1926年投国民革命军,任左翼军前敌总指挥兼11军军长,驻扎湘西。1927年1月31日,在常德赴宴时被部将周谰设伏兵枪杀。

王伯群

王伯群(1885─1944.12.20),原名文选,又名荫泰,以字行,贵州兴义下五屯景家屯人,贵州军阀刘显世之外甥。年幼时从父学易、书二经,又学阳明学、四书等。18岁丧父,从贵州姚茫父、熊范舆、徐叔群三人专攻读《孟子》、《左传》和数理学。后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系,适逢孙中山在日本倡导革命,便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年参加策划护国运动,后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4年在上海创办大厦大学,1927—1933年任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1927年任交通大学校长,1928年促使吴淞商船学校复校,并兼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校长。194

7. 近视的发展史

OK镜是从美国起源的,迄今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这种眼镜与传统的眼镜有所不同。

OK镜是通过特殊设计的几何形状镜片,有着给角膜塑性的功能。表面不像普通眼镜镜片那么平滑,而是有许多弧能够进一步矫正视力。现在的ok镜已经经历过四次技术改革,人们只要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佩戴八到十个小时,就能在白天醒来以后不用配戴眼镜就能恢复到正常视力。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20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