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护眼天使 > 正文内容

古代文化人都喜欢秉烛夜读,他们为什么没有近视眼?

2021-07-01 23:56:55护眼天使1

首先,古人的阅读量没有现代人大。现代人的阅读量显然比古人大的多,即使小学生书包都重的要命,为此,还专门发明了拉杆箱书包。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啥都学、啥都读。而古人呢?就几本四书五经,翻来覆去地读,很多时候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深思,书中的东西早就印在脑子里了。

古代文化人都喜欢秉烛夜读,他们为什么没有近视眼?

不信?你看整本《三国演义》里,关公只读一本《春秋》,宋朝宰相赵普更是夸下海口:半部论语治天下。当然,这都有演义的成分在内。

古代文化人都喜欢秉烛夜读,他们为什么没有近视眼?

客观而言,古时候人类知识量的积累还是比较有限,此外,印刷、出版事业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古人能看到的书,数量有限;需要学到的知识,特别是自然知识,相对较少。

古代文化人都喜欢秉烛夜读,他们为什么没有近视眼?

不过,不可以就此轻视古人。古人阅读量少、阅读面窄,但是读得深、读得透,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现代人呢?读得泛、读得滥,即使读成近视眼,还有好多人四六不通。

古代文化人都喜欢秉烛夜读,他们为什么没有近视眼?

其次,读书的古人也没有现代人多。

古代文化人都喜欢秉烛夜读,他们为什么没有近视眼?

在现代社会,读书是很平常的事儿,一本书也没多少钱,并且,受教育还是每个人的义务,不管你天性怎样、资质如何,都得学个小十年。

古代文化人都喜欢秉烛夜读,他们为什么没有近视眼?

但在古代情况不一样,读书还是一件奢侈之事。在农耕社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苦家的孩子饭都吃不饱,还有闲心读书?只有个别家长比较有远见,比如欧阳修的母亲,老公死了,家里还有好几个孩子,家境贫寒,但欧阳夫人很早就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为了孩子的前途,以沙为本、以荻杆为笔,教欧阳修读书写字,上演“画荻教子”的美谈。

而对于富家公子来说,相比秉烛夜读,他们更喜欢秉烛夜游,喝个小酒,听个小曲,观个花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缺钱、不缺闲,除了个别好学之士,世家大族们很少“诗书传家”,都忙着享受人生呢。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古人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很少有读书的。虽然也有鱼玄机、李清照等等读书读得绝好的女人,但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女人都忙着相夫教子、做女红呢,既没有闲心,也没有机会读书。

最后,古人也不是没有近视眼。

古人也是人,看书多了也会得近视眼。比如上面提到的欧阳修,早年读书条件太差了,手不释卷,营养跟不上,就近视了。据宋代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的记载,欧阳修近视,读书很困难。咋办?让别人读给他听。这么说,欧阳文忠公是最早的知识付费用户啊!

古人得了近视眼也会惹大麻烦。宋代文莹的《玉壶清话》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大臣孙汉公得了近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每天晚上都把第二天上朝的奏章背得滚瓜烂熟。但是,有一次,不知道是他手滑还是风吹的,奏章散落一地,他手忙脚乱地拾起来,但是因为看不清,奏章前后颠倒、次序错乱,出了大丑。

此外,近视也不是没好处。比如,有人说李白就是近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和霜都分不清楚。陆游也是近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都找不到。

这当然是瞎扯。不过,这说明,生活中有一点近视的朦胧美还是很有情调的,特别是,人生本来就不容易,眼睛不要那么毒,该近视的时候,近视一点,古人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无关原则的时候,近视一把,“人艰不拆”嘛。

总之,古人不是没有近视眼,而是数量比较少。而对于现代人而言呢,近视不是病,关键要配副好眼镜。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yingshishili.com/archives/99667